书香悟理
书香悟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香悟理 >> 正文
    《思考与回忆》
    2019-12-10 09:25 作者: 编辑:wlx    (点击: )

    关于作者

    俾斯麦(1815~1898),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执政期间采取铁血政策,故有“铁血宰相”之称。

    关于本书

    本书是俾斯麦的回忆录。他写这本回忆录,一方面是想为自己辩护,另一方面是想把自己的从政心得和谋国智慧写下来。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体会到他的性格、他的手段、他的信心与勇气、他的固执与坦率,近距离地了解这位“铁血宰相”。

    核心内容

    本期解读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德意志统一之前的时代背景;俾斯麦发动统一之战的过程;俾斯麦的性格特质。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书是历史上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我先为你简单介绍一下俾斯麦这个人。他从 1862 年开始担任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到 1890 年已经变成德意志帝国的宰相。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在统一前的普鲁士王国和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他之所以被称为“铁血宰相”,是因为他曾在一次演说时扬言,“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后来,人们就送给了他这个绰号。

    从这个绰号我们就能感觉到,俾斯麦是一个作风强硬、雷厉风行的人。那么,他的政绩怎么样呢?我们把德国在不同时期的状态做个对比,就能看出来了。

    现在一提起德国,你的印象大概会是,科技领先,工业强悍,人民谨慎理性,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如果再回顾一下历史,你大概会觉得,德国军事实力强得很。二战期间一个多月就占领了法国,一两年就打下来半个欧洲。虽然最后被美苏两个大国联手干掉了,但谈起德国军队,大家还是要感叹一句实力真强。

    但就在俾斯麦生活的 19 世纪早期,还没有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在大家眼里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弱势民族。当时德意志地区处在分裂状态已经几百年了,最强大的国家普鲁士还是一个二流强国,不要说面对英国、法国、俄国这些大国了,就是面对已经衰落的二流国家奥地利也得忍气吞声,不敢大声说话。这就是俾斯麦青年时期所处的时代背景。但是在俾斯麦任首相期间,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普鲁士三战三捷,连续打败了周边的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到最后打败欧陆第一强国法国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是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宣示德国统一的。德国自此跻身欧洲一流强国。而这个惊人的转变,几乎就是靠着俾斯麦一己之力完成的。可以说,他是 19 世纪除拿破仑以外欧洲最重要的一个政治家,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格局的天才。

    我们这次要讲的书就是俾斯麦自己亲自口述的回忆录。当然,我要提醒你,俾斯麦自己在这本书里并不大诚实,这跟当时他写回忆录的背景有关系。俾斯麦虽然是德国的大功臣,但是当支持他、信任他的老皇帝威廉去世之后,新继位的威廉二世很快就把他赶走了,用他的对手取代了他。俾斯麦回到自己的庄园里,年老体衰,忧心忡忡。他写这本回忆录,一方面是想给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换句话说就是为自己辩护。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的从政心得和谋国智慧写下来,为自己留下政治遗产,也避免后来的统治者犯下严重错误。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而是说,你不要把它完全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它实际上是什么呢?是俾斯麦留给当时人和后代的政治遗产,是他为自己留下的辩护书和为同胞留下的警告书。他自己筛选过觉得最重要、必须写的东西,才写在这本书里。你从这本书里去体会他的性格、他的手段、他的信心与勇气、他的固执与坦率,你才能真正近距离了解这个伟人。

    你现在了解了这本书的基本定位,我再来为你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架构与大体内容。这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讲的是德国统一战争之前的年代,从俾斯麦的青年时代一直写到他当上首相。第二卷主要讲的是德国统一战争到威廉一世逝世。第三卷主要讲的是威廉二世即位到俾斯麦解职,以及俾斯麦对当时政局的一些评价。

    这本书非常厚,涉及的历史和事件也非常多,我接下来将沿着三个主题为你讲述这本书。第一个主题,就是德意志统一之前的时代背景;第二个主题,就是俾斯麦发动统一之战的过程;第三个主题,就是俾斯麦这个人的性格和他的洞察能力。

    第一部分

    我先为你介绍一下德国统一的背景。

    其实如果在 19 世纪德国统一之前,你说欧洲有“德国”这个国家,这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欧洲有一个民族叫作德意志民族,他们说德语,但是他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国家,而是生活在众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里。

    为什么德国人会是这样一个状态呢?这要追溯到一千年前,也就是公元 10 世纪的时候。当时有一个疆域比较大的国家,叫作神圣罗马帝国,它基本上囊括了今天的德国、捷克、奥地利还有意大利的北部。

    但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特殊,导致了它内部实际上是四分五裂的。

    那这样的状态就这么维持了几百年,尤其到后来,皇帝经常选不出来,“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名存实亡。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伏尔泰就有句名言,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尤其到了近代,它的命运越来越悲惨。为什么呢?因为它的邻居崛起了,这个邻居就是法国。

    法国跟神圣罗马帝国有很大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制度非常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它在近代早期很快就成了欧陆强国。一个强国旁边有一个四分五裂的弱国,那自然就会引起这个强国的觊觎。那么 17 世纪的法国就瞅准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爆发三十年战争的时机,介入这场战争中。战争之后,德意志地区的经济整整倒退了两百年,60%的青壮年都死在战争中,可以说非常凄惨。

    那么在这个凄惨的状况面前,德意志民族内部就开始有反思。问我们是不是能重新统一起来,应对强敌?那么此时德意志其中一个邦国,也就是普鲁士的崛起,就给这种思想提供了实力基础。普鲁士这个邦国一直有比较强的军事传统,尤其到了 18 世纪中叶的时候,这里出了一个连拿破仑都非常佩服的军事天才,叫弗里德里希二世,也就是著名的腓特烈大帝。他在位期间通过南征北战,大大加强了普鲁士的实力。

    但是到了 18 世纪晚期,普鲁士这个崛起的进程不幸被打断了。被谁打断了呢?就是著名的军事天才拿破仑。你知道,拿破仑在位期间几乎打下来半个欧洲,普鲁士就是他蹂躏的首要对象。虽然拿破仑后来被欧洲各国联合绞杀了,但是他大大伤了普鲁士的元气。

    第二部分

    这就是俾斯麦出生之前,德国统一的背景。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在俾斯麦担任首相的八年间,德国是如何实现统一的。

    俾斯麦出生的那年,恰好就是拿破仑失败的那年,也就是 1815 年。你可以想象一下,俾斯麦青年时代听到的都是法国人如何大败普鲁士军队的故事。你要在那个时代告诉德国人,五十年后你们就能击败法国,完成统一,成为世界强国。德国人基本会以为你在胡说八道。

    但是俾斯麦这个人就不太一样。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坚信,德意志应当统一,也必然会统一。他在回忆录里面说,自己曾经在大学里跟一个美国朋友打赌,说德国二十年后就能统一。当然事实上,德国统一的时间比俾斯麦想的又晚了二十年。

    那么德国的这个统一历程是怎么实现的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三场战争。第一场是普鲁士-丹麦战争;第二场是普鲁士-奥地利战争;第三场是普鲁士-法国战争。

    为什么要通过战争来统一?原因其实就在我刚才给你讲过的背景之中。德意志这个民族四分五裂的背后,是周边强国的介入。因此,统一整个民族,跟防止外部势力的介入,实际上是一个过程。而具体来说,德意志统一的最大两个障碍,第一个是奥地利,第二个是法国。奥地利是过去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所在地,属于既得利益者,所以它极力想要维持现状。而法国,就是阻碍德意志统一的最强大的外国势力。

    这就是俾斯麦要面对的主要对手。但是他没有选择直接跟这两个对手开战,他的第一战选择了另外一个敌人,那就是普鲁士北方的丹麦。他选择这个对手有三大原因。第一,丹麦想吞并德意志北方的两个州,这就是有仇,是开战借口。第二,这场仗可以用德意志民族的名义拉上奥地利一起打,但是奥地利得不到任何实质好处,反过来,普鲁士却可以借机观察奥地利的军事实力。第三,俾斯麦需要一场军事胜利堵住国内自由派的嘴,而丹麦这个对手不是那么强大。普鲁士就这样发动了针对丹麦的战争,也取得了胜利。

    当然,俾斯麦有一个目标没实现,那就是他希望普鲁士能够吞并丹麦抢走的两个州。但是上到国王下到议会,大家都不敢这么想,觉得这种做法给外界的印象太差了,所以最后两个州自己独立了。这里你可以看到,当时普鲁士对自己国力还是非常不自信的。

    那么在解决丹麦之后,俾斯麦选择的第二个对手就是奥地利。我之前给你讲过,奥地利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既得利益维护者,所以俾斯麦一定要打败它,不然普鲁士就无法证明自己才是有资格统一德国的强者。

    那当时的奥地利呢,政治腐败,科技落后,其实已经很衰弱了,所以普鲁士很轻松就打赢了奥地利军队。这个时候,俾斯麦做了一个很有水平的举动。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和军队从上到下都希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是俾斯麦用尽一切手段阻止了他们。在他的回忆录里,他说自己当时感到阻止不了国王和军队继续打仗的意图,在卧室里号啕大哭,要求国王把自己解职。即使这样,国王依然没有让步,俾斯麦甚至动了要跳楼的念头。最后还是在王子的劝说下,国王才接受了俾斯麦的条件。

    为什么俾斯麦坚决阻止继续进攻奥地利呢?因为他担心一件事:如果普鲁士不能快速与奥地利议和,法国就会出兵干涉。而奥地利如果受损失过于严重,就会变成普鲁士东边的敌人,到时候普鲁士就是两面受到夹击。而如果打不赢法国,靠近法国的德意志公国就依然会屈从于法国的军事实力,统一大业也就无法完成。

    你看,对于政治家而言,战争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工具本身完全是为了目的服务的。如果跟目的有悖,自然不能采取这种工具。

    这才是真正战略家的眼光。

    打败了奥地利之后,接下来的对手就只剩下一个,也就是法国。法国是几百年来欧洲大陆最强的军事大国,拿破仑当年的余威尚在。面对这样的对手,谁也不敢轻易说自己能打赢。因此,俾斯麦就耍了两个诡计,逼法国在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跟普鲁士交战了。

    第一个诡计跟西班牙有关。当时西班牙国王被革命推翻了,王公贵族们希望找一个旧国王的亲戚来继任,于是俾斯麦就推荐了一个德国贵族过去。这下子就惹恼了法国,因为如果西班牙有一个亲普鲁士的国王,法国就会两面受敌。所以这一招概括起来说,就是抢先推举西班牙国王,激怒法国人。

    第二个诡计在军事史上非常著名,它叫做“埃姆斯电报”。它的背景是法国人被俾斯麦激怒后,要求普鲁士放弃推举西班牙国王。由于法国人态度很强硬,普鲁士国王就答应了这点,并且告诉俾斯麦就他的这个决定发个电报。结果俾斯麦抓住这个机会,故意把发布的电报写成,“法国大使要求普鲁士国王表态拒绝,国王派副官告诉大使再也没什么好谈的了。”这个公告一改,在法国人看来普鲁士国王侮辱了自己的大使,在德国人看来法国人侮辱了普鲁士的国王。结果法国民意沸腾,要求立刻对普鲁士宣战。所以这一招概括起来,就是篡改电报原文,迫使法国立刻宣战。

    战争结果是比较出人意料的。俾斯麦征求了总参谋部的意见,认为法国会败,但是他没想到法国人败得这么快。

    历史学家们倾向于认为俾斯麦在这场仗后犯了个错误,那就是他给法国开的条件太苛刻,把德国皇帝加冕仪式放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太侮辱法国,导致法国日后成了德国的主要敌人。但是俾斯麦自己在回忆录里解释说,法国人太骄傲了,你只要打败他们,不管条件怎样,他们都会觉得受到侮辱,所以赔多赔少没有太大区别。

    总之,在击败法国之后,俾斯麦取得了自己一生最大的荣耀:他推动普鲁士国王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威廉一世。德意志诸公国宣誓向皇帝效忠,德国也就因此实现了统一。

    从俾斯麦 1862 年担任首相到 1870 年德国统一,他实现这个伟大功业只花了八年时间。这期间,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果断的意志力和强大的执行力,抓住了几乎所有最好的机会。在英、法、俄等大国虎视眈眈的外部环境中,从历史各种可能性里找到了那条能够实现德国统一的道路。这可以说是人类政治史上最精彩的谋划之一。

    德国统一之后,俾斯麦又干了二十多年宰相。在此期间他却尽力维持和平,再也没有轻易开战,直到威廉二世将他逼走,把德国带向一战的深渊。当然,俾斯麦没有看到这一切,他在辞职后的第八年,也就是 1898 年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第三部分

    上面说的这些,就是俾斯麦的主要功绩。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究竟是哪些特质成就了俾斯麦这样高水平的战略家。

    从他的回忆录来看,俾斯麦这个人身上有四个特点极为突出:他目标清晰,极端现实,高度自信,而且共情能力很强。下面我们就逐一来看看。

    终其一生,俾斯麦对自己想要什么,德国想要什么,都非常清楚。他也是严格按照这些目标来谋划自己每一步政治举措的。我之前介绍过,当时普鲁士跟奥地利之间的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利,普鲁士统帅毛奇自己都没想到,奥地利军队崩溃得这么快。但是当国王和将军都希望军队继续向前进攻,进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时候,俾斯麦却阻止了他们。

    俾斯麦回忆说,自己的目标非常清楚,那就是不要给法国干涉战争的时间,要尽量在法国干涉之前逼迫奥地利签订和约。你可以想象一下,历史上有几个政治家能够在军事胜利和名誉的诱惑面前克制住自己,始终坚守自己的目标,不去攫取更多的利益?

    俾斯麦的第二个特点,是他极端现实。其实你看一看他统一德国的政治运作就知道了。他发动第一次战争进攻丹麦的时候,拉了奥地利做盟友;但是他接下来就把奥地利当作敌人痛揍了一番。到第三次战争,也就是普法战争胜利之后,德国已经统一,他为了确保德国的外交安全,又跟奥地利签订了同盟条约,一起来针对法国。你可以看到,他在外交过程中根本没想过一定要把谁当作朋友把谁当作敌人,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出发。这正应了国际政治中那句老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俾斯麦对待国际政治如此,对待国内政治、甚至自己的朋友也是这样。他原来是保守党的领袖,但是一旦他发现保守党满足不了他控制议会的要求,他就马上转向社会自由党。而利用完自由党之后,他又会马上抛弃他们。最终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他能够对议会大权独揽。

    但俾斯麦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整体上是为了实现德国利益而采取各种手段,他绝不会因为现实利益出卖自己的祖国。在他担任俄国大使期间,奥地利曾想出重金贿赂他,俄国沙皇曾想邀请他来俄国当首相,俾斯麦都没有答应。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使命还是在德国,如果不是为了完成这个使命,那么升官发财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从这个角度说,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是为了甘愿实现自己理想而无所不用其极的人。

    俾斯麦的第三个特点,是他高度自信。其实,自信的本质,是在清楚认识自身的基础上,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哪些事情,不能做到哪些事情。对于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有充分信心,这才叫自信。从这个角度出发,你就可以理解俾斯麦身上为什么会同时存在两种非常鲜明的脾气:高度坦率和高度固执。

    关于坦率,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俾斯麦刚当上普鲁士首相的时候访问英国,跟英国首相说了一段惊世骇俗的话:“我一有机会,就要向奥地利宣战,拆散旧的德意志邦联,把那些中小邦国置于我的影响之下,从而建立起一个以普鲁士为首领的统一的德国。” 换句话说,俾斯麦其实当时就跟英国首相坦白了自己未来要干什么,他根本没想过要掩饰自己的战略意图。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时英国首相都惊呆了,他后来跟别人说,俾斯麦这个人必须提防,他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当然,你也知道了,俾斯麦不光怎么想的就怎么说,甚至怎么说的就怎么做。他有这个自信,就是自己的谋略符合政治逻辑,符合历史大势,自己也有足够的能力推动它实现,因此他根本不需要隐藏什么东西。

    关于他的固执,我也可以给你举个例子。我前面为你介绍过,在普奥战争结束后,俾斯麦曾经用辞职作为威胁,要挟普鲁士国王同意他的计划。其实俾斯麦这辈子干过很多次这样的事,因为他太固执了,认为国王听他的就对了。

    其实讲到这里,我觉得也得表扬一下俾斯麦的上司,德国皇帝威廉一世。虽然没有俾斯麦威廉就当不了这个皇帝,但没有威廉,俾斯麦也没有机会建立这样的丰功伟业。就像我介绍过的,俾斯麦能力太强,性格太臭,要不是威廉屡次支持他,他也许早就被自己的政治对手干掉了。不过,话说回来,能力强的人才,有脾气是正常的。所以你威廉想用好这个天才,你就得一方面顺着他来,一方面又保持自己作为领导的权威。这个平衡能力是古往今来所有伟大上司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所以威廉能跟俾斯麦共事几十年,也不是个简单的角色。

    俾斯麦最后一个特点,就是他其实非常敏锐,能够捕捉每个人的弱点与欲望。有个词叫“共情”,又叫“同理心”,它指的其实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就是我可以设身处地地考虑到别人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俾斯麦这个能力非常强,他当大使的时候不管是接触奥地利皇帝、俄国沙皇还是法国皇帝,以及这些国家的大政治家们,他都能非常迅速地了解他们的心理,把握到他们的能力、欲望和不足。但是俾斯麦对这个“共情”能力的运用方式跟我们平常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俾斯麦是用一种非常现实的手段来运用“共情”能力的。什么意思呢?比如他看到你痛苦了,他会设身处地想一想你有多痛苦,然后评估一下你的痛苦会造成什么后果。如果这个后果会伤害到他,或者会让他花很高成本来平息,他就会体谅你的痛苦。但如果相反,他评估了之后认为你的痛苦对他造不成任何不利后果,那他就根本不会在意你的痛苦,而是会选择直接从你身上碾过去,甚至利用或操纵你的痛苦,来达到他的目的。

    如果我们了解俾斯麦对“仇恨”的看法,也许会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俾斯麦认为,仇恨是人生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他刻骨地仇恨他的一切政敌,但他非常善于控制自己的这种感情,使之服从于政治目的需要。他的这种“控制”分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而言,少量的、可控的仇恨,反而成为他的动力,有利于他保持清醒头脑,制定自己的计划。二是对于别人而言,了解“仇恨”对人的冲动,就使他多了一种掌握人心的手段,可以为他所用。换言之,俾斯麦的所谓“仇恨”,一是政治性的,二是可控性的,三是为我所用的,是为实现他的远大政治理想服务的。

    俾斯麦这种超强的“共情”能力,使得他在政治各个方面都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我之前向你介绍过,俾斯麦坚决不同意普鲁士继续进攻奥地利,因为他觉得奥地利的报复会对普鲁士造成很大伤害。但如果对手不是奥地利,而是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呢?这个时候,俾斯麦就坚决主张普鲁士要把它们吞并掉,因为他觉得从这些小国身上碾过去的时候,它们的哀号不会有人在意。

    俾斯麦这种“共情”能力,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政治家大部分时间的职责就是利益交换,没有人能用实力解决所有问题。而利益交换能不能让人满意,就看你有没有深刻理解人家的诉求在哪里。只要抓住了诉求在哪,剩下的就是讨价还价的问题。俾斯麦对付法国的手腕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精确地估计到,在普鲁士击败奥地利之后,法国会把普鲁士当成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他就运作让德国贵族去当西班牙国王,法国果然对此暴跳不已,一下子就中了俾斯麦的战争圈套。

    以上就是《思考与回忆》中俾斯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四大特点。他目标清晰、高度现实、高度自信、有共情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战分子,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现实主义者。他这个人是由很多种不同的气质杂糅而成的,而正是这一系列特点,让他成为历史的掌舵人,成为德国统一最大的功臣。

    总结

    到这里,《思考与回忆》的核心内容,我就给你介绍完了。首先,我向你介绍了德国统一之前的背景与格局,统一前的德国实力弱小,遭受周边大国的侵犯和干涉,可以说命运非常悲惨。接着,我向你介绍了俾斯麦发动统一战争的基本过程,也就是三大战役:普鲁士-丹麦战争、普鲁士-奥地利战争、普鲁士-法国战争。最后,我们总结了俾斯麦这个人的四大性格特点。

    俾斯麦这个大战略家把德国的方方面面、国际国内,一切都想好了。国际上他力主和平,促使德、俄、奥结成三国同盟,防范法国的报复。国内他不择手段打击各种对手,同时整顿经济,发给民众福利,确保政府不会受到任何挑战。到他 1890 年退位的时候,德国已经傲视欧洲,放眼世界,而这一切都要感谢俾斯麦。

    但德国的悲剧也在于此。其实一路听下来,你可以感受到,俾斯麦这个人太理性了,他考虑得太周到了,计算能力太强了,这一切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当时所有的政治制度都被他改造成完全为他服务,完全成为他处理各方面矛盾的工具。

    然而一旦他老了,一旦继任的皇帝不信任他了,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像他那样利用好这些工具,处理好那么复杂的利益纠纷。你说继任的皇帝威廉二世愚蠢吗?他也不愚蠢,他其实就是个普通人,但是他真没办法理解俾斯麦种种安排的精妙之处。他觉得社会民主党同情弱势群体,很好啊。结果他自己最后就是被社民党领导的起义推翻的。他认为俾斯麦的国际政策乱七八糟,没有条理。德国的国家战略很简单,那就是重新分配这个已经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的世界。结果导致三国同盟解体,英国、法国、俄国同时站到德国的对立面上。最终,俾斯麦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彻底摧毁。确实,德意志帝国本身就有很多畸形的地方,因此它毁于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也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德意志帝国的畸形,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本身不具备统一的条件,而俾斯麦用自己的天才和智慧强行给它带来了统一的结果,所以才不得不产生了一个畸形的制度。换句话说,19 世纪的德国除了俾斯麦之外,没有别的政治家为统一和走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做好真正的准备。因此它必然经历一战和二战这样痛苦的命运,才能迎来自己真正的解放。但这一切,并不能抹杀俾斯麦的历史功绩。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里有句名言,他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雾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普通人也许未必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就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还要去读俾斯麦的意义。

    注:本文内容转载自公众号“每天阅读一本书”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