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创业就业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创业就业指导 >> 正文
    2016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申报及评审细则
    2016-03-25 17:59 作者: 编辑:wlx    (点击: )

    2016年“创青春”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申报及评审细则

    进一步规范申报工作,完善评审机制,确保申报、评审工作有序开展,现将有关事宜说明如下。

    一、作品申报

    1.分类申报

    本届竞赛实行分类申报,即将作品分为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和公益创业赛。每个参赛项目只可申报三项赛事中的一项。

    (1)创业计划竞赛

    赛事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商业计划书评审、现场答辩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参加竞赛项目分为已创业与未创业两类;分为农林、畜牧、食品及相关产业,生物医药,化工技术和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材料,机械能源,文化创意和服务咨询等7个组别。

    项目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并已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形式,且法人代表或经营者为在校学生、运营时间在3个月以上(以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准)的项目,可申报已创业类。

    项目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具有核心团队,具备实施创业的基本条件,但尚未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或注册登记时间在3个月以下的项目,可申报未创业类。

    项目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报表、项目计划书。

    (2)创业实践挑战赛

    赛事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或毕业未满5年的高校毕业生,且应已投入实际创业3个月以上,其中,毕业未满5年的高校毕业生需提供毕业证证明,仅可代表最终学历颁发高校参赛。以盈利状况、发展前景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项目拥有或授权拥有产品或服务,并已在工商、民政等政府部门注册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形式,且法人代表或经营者符合参赛人员规定,运营时间在3个月以上(以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准)的项目,可申报该赛事。参赛团队第一负责人必须为申报项目(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法人代表或(个体工商户)经营者。

    项目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报表、目运营报告、项目注册运营证明材料等。

      (3)公益创业赛

    赛事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可以为创办非盈利性质社会组织的计划或实践。项目拥有较强的公益特征(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项目收益主要用于进一步扩大项目的范围、规模或水平)、创业特征(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运用前期的少量资源撬动外界更广大的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并形成可自身维持的商业模式)、实践特征(团队须实践其公益创业计划,形成可衡量的项目成果,部分或完全实现其计划的目标成果)的项目,且参赛学生符合参赛人员规定,可申报该赛事。

    申报不区分具体类别、组别。项目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报表、项目计划书。

    2.申报方式

    本届竞赛包括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竞赛应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申报,以创业团队形式参赛,原则上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10人对于跨校组队参赛的项目,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唯一的项目申报单位每个参赛项目只可选择参加一项主体赛事,不得兼报。4月30日前,各校需将审核后作品申报表(附件2)邮寄至省级组委会秘书处备案。

    3.申报数额

    每所参赛高校上报作品总数不得超过18件,其中创业计划竞赛作品不超过10件,创业实践挑战赛作品不超过5件,公益创业赛作品不超过3件

    4.作品内容要求

    (1)对于经授权的发明创造、专利或专有技术,申报时需提交具有法律效力的发明创造、专利或专有技术所有人的书面授权许可、项目鉴定证书、专利证书等复印件。

    (2)对于申报已创业类项目的,申报时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含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情况、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开户许可证、财务报表等)。

    (3)参赛项目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或具有同等资质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二、作品的评审

    本次比赛由省级组委会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青年创业典型、风险投资人士、产业园区负责人、公益人士等组成省级竞赛评审委员会,分类别进行评审。

    1.省级竞赛初赛、复赛

    省级评委会对作品进书面评审,选出若干件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决赛

    2.省级竞赛决赛

    省级评委会将以创业计划书评审、秘密答辩和公开答辩等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三项主体赛事按一定比例分别评出若金、银、铜奖作品。省级组委会将根据各高校活动组织情况评出若干校级优秀组织奖。

    3.评审规则

    (1)创业计划竞赛

    创业计划竞赛的书面评审,将主要侧重于以下方面:

    创业机会:项目的产业背景和市场竞争环境;项目的市场机会和有效的市场需求所面对的目标顾客项目的独创性、领先性以及实现产业化的途径等

    发展战略:项目的商业模式、研发方向扩张策略主要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等面临的技术、市场、财务等关键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规避计划

    营销策略: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包括对自身产品、技术或服务价格定位、渠道建设、推广策略等

    财务管理:股本结构规模、资金来源与运用盈利能力分析风险资金退出策略等

    管理团队:管理团队各成员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成员的分工和互补公司的组织构架以及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主要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2)创业实践挑战赛

    对于参加创业实践挑战赛项目的评审,省级评审主要侧重于以下方面:

    经营状况:项目的营业收入、税收上缴、现金流量、持续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等情况;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收益、净资产收益、销售收入增长等情况。

    发展前景:项目的产业背景和市场竞争环境;项目的市场机会和有效的市场需求、所面对的目标顾客;项目的独创性、领先性以及实现产业化的途径等;项目的商业模式、研发方向、扩张策略,主要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等;面临的技术、市场、财务等关键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规避计划。

    营销策略: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包括对自身产品、技术或服务的价格定位、渠道建设、推广策略等。

    财务管理:股本结构与规模、资金来源与运用;盈利能力分析;风险资金退出策略等。

    (3)公益创业赛

    对于参赛项目的评审,将主要侧重于以下方面:

    公益性方面:第一档,对社会问题关注深入,立项所针对问题具体且受到关注较多、亟待解决;第二档,对社会问题有较多关注,立项所针对问题受到关注较多、有解决的必要;第三档,对社会问题了解不多,立项所针对的问题不很清晰或已经得到较好解决;第四档,对社会问题了解和关注不足,立项所针对的问题不清晰或不属于公益范畴。

    创业性方面:第一档,能够通过具有创新性、普适性、可推广性的商业模式,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不断引入大量新资源使项目可自身维持、可持续发展,由此很好地解决瞄准的社会问题;第二档,能够通过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不断引入大量新资源使项目可自身维持、可持续发展,由此较好地解决瞄准的社会问题;第三档,能够应用相对少量的启动资源,来撬动社会各界相对大量的资源,并通过商业运作的方式不断引入新资源来解决瞄准的社会问题;第四档,主要依靠本身的资金推进项目,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瞄准的社会问题。

    实践性方面:第一档,很好地结合了人力、资源等实际情况,设定了切实可行的项目进度及目标,有丰富的实践成果;第二档,能够结合人力、资源等实际情况,设定了可行的项目进度及目标,有一定的实践成果;第三档,未能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等实际情况,设定的进度及目标较难完成,实践成果较少。

    4.团体总分计算

    省级评审委员会对各校报送的3项主体赛事的参赛项目进行评审,分别评出参赛项目的70%左右进入复赛。3项主体赛事的奖项设置统一为金、银、铜奖,分别约占进入复赛项目总数的11%、24%和65%。

    大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并排序。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创业计划竞赛的奖项目每件计100分,奖项目每件计80分,奖项目每件计60分,上报至省级组委会但未通过复赛的项目每件计10分。

    创业实践挑战赛的奖项目每件计100分,奖项目每件计80分,奖项目每件计60分,上报至省组委会但未通过复赛的项目每件计10分。

    公益创业赛的奖项目每件计100分,奖项目每件计80分,奖项目每件计60分,上报至省组委会但未通过复赛的项目每件计10分。

    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奖。

    5.加分情况

    省级评委会将在复赛、决赛阶段,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实行分类、分组申报,针对已创业与未创业两类项目实行相同的评审规则;计入总分时,将视已创业项目实际运营情况,在其总得分基础上给予1%到5%的加分。

    三、附则

    省级组委会拥有组织转让及孵化获奖项目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大赛结束后,对获奖项目保留一周的质疑投诉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